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

農場麵包窯 DIY紀錄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麵包窯-緣起

會開始建造麵包窯,一方面是因為在台北吃過了幾家窯烤pizza,心理想要自己建窯的念頭就悄悄萌芽,(話說,我是會為了喝杯牛奶,而養頭牛的那種人)而另一方面,則是有感於每年休整松樹的松枝木材相當多,但大部分都放在田裡任其腐朽,相當可惜...於是打算將這些閒置的能源再利用,也當作是家人聚餐時多一個樂趣~

原先的打算是做個窯烤/煙燻兩用窯,但是結構上以水泥工初學者的我來說太過困難,還是先做出一樣比較實際....就先以烤窯當作目標吧!

說是烤窯,也得先決定主要得功能為何,pizza窯與麵包窯的設計就略有不同,而我貪心的想做一個麵包/Pizza兩用窯,於是窯體的厚度就不得不加厚設計來增加窯的保溫性.....


為了方便燒材與入料,將底座墊高,用舊寮社的木頭當作底座的支撐,在其上灌進水泥.






灌滿約一個磚頭高的水泥後,等待陰乾.等待水泥硬化後,鋪上一層磚頭當作窯體下方的窯底.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大多建窯的前輩都是以耐火磚加上防火鑄泥做為窯底,但是我的想法是用最傳統的方式建造就好,早期的灶不也就是用磚頭建造而成,似乎也還很堅固耐用.當然一方面也是材料取得跟成本的考量. 一方面在南投沒問到耐火磚的廠商,一方面則是耐火磚動輒30-60,如果要整個窯體都用耐火磚建造,又是多一筆開銷...但風險就是,當窯體磚頭局部受到高溫時,熱漲冷縮會造成窯體崩裂及粉碎.

而想法也很簡單: 窯裂了,補一補就好,塌了,再蓋一個就好....
趁窯底陰乾的時候,用木工作一個板模,打算沿著曲線堆疊磚頭~~





















因為擔心火源快速加熱單一區塊造成窯底崩壞,把窯體略微加高.
這樣設計的缺點,變得加熱窯體的木材就得加多了....換句話說,加熱效率就變差了....

不過,我倒是蠻喜歡這樣的造型的...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窯體完成後,加上窯門跟後方的煙囪,主體結構就完成了.
接下來是保溫層的鋪設,農場的土是偏黏土性質的紅土,在早期的年代,用這種土堆泥磚,做為房舍,基本上黏性算是相當不錯的.

將泥土加水後攪拌,將泥巴攪成帶有黏性,水分較少的泥團後,開始沿著磚頭外緣塗上泥巴.
第一層採純泥巴,等陰乾一天後,泥巴開始龜裂及脫落,掉落的區塊再用泥巴補上.(約5cm)
第二層採泥巴與稻草混合(約5cm),稻草間用交叉的方式以增加結合性,附在稻桿上的泥塊在風乾後也較不會掉落. 但此一方式在方乾後,窯體仍是會有裂痕,所以再尋找合適的方式.
第三層最後採用粗糠混合泥巴的方式,細紋仍有,但較為輕微.(約2-3cm)
第四層在塗上一層泥巴水做為修飾,讓表面較為光滑.(約0.5cm)


以下便是剛完成時的樣子.





經過三天風乾後,細紋仍舊會出現,但表土已經不會脫落.
先第一次試窯,將其內的的板模燒掉,一般最好是控制在小火,以避免突然加溫,土塊尚未完全陰乾,造成剝落~







試燒過程中,發現煙會由裂縫中竄出,且裂縫有增大的傾向,好險並未脫落.....
這代表熱氣會經由這些裂縫散失,造成保暖性不佳....


歸納這次建窯的心得:
1.窯體過高,加熱效率差.
2.磚塊窯體外,應先塗一層水泥,將磚塊的縫隙都填滿,以避免熱氣竄流出來.
3.最外層應用熟石膏做最外層塗層,一方面石膏塗層本身能吸水,不易再有規裂,也容易達成密閉功間,進而保溫的效果.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